长安马自达借本土研发,能否扭转合资车企命运乾坤?

来源:中国广告网 时间:2025-04-18 10:16 阅读量:5489   会员投稿

长安马自达依靠本土研发,能否扭转合资车企命运这一乾坤困局?

4 月 2 日,在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首台 MAZDA 6e 正式下线。这款扎根中国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的新能源车型,是长安与马自达携手合作的成果,也象征着合资车企开启了 “以中国为据点,反攻全球市场” 的战略转变。随着 “双百翻番” 战略发布,以及南京工厂作为新能源出口中心的启动,合资车企在自主品牌的强大竞争压力下,生存之道逐渐明晰:借助中国的技术优势,开拓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发展增量。

MAZDA 6e 堪称长安与马自达合作的标志性产品,其研发核心逻辑打破了传统合资模式的束缚。在平台构建上,EZ - 6 基于长安 EPA 混动平台开发,与深蓝 SL03 共用底盘架构。不过,马自达凭借独特的 “魂动美学” 设计和 “人马一体” 操控调校,让这款车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特性。在智能座舱方面,EZ - 6 依靠高通骁龙第三代 8155 芯片和 1300 亿参数的 AI 基座大模型,为用户打造了 4 区位语音引擎,响应速度快且识别准确率高。智能驾驶辅助上,EZ - 6 配备 E - ZERO 无界智能领航系统,无论是都市通勤还是高速出行场景都能为用户提供全面协助,还配备 4 颗百万像素高清全景摄像头和 12 颗高性能超声波雷达,可识别 150 + 种不同停车位。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长安的供应链整合,该车制造成本相较于马自达独立开发降低了 30% 。长安马自达汽车销售分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吴旭曦表示:“用朱华荣董事长的话说,长马需要长安的什么,长安毫无保留。” 长安汽车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领域丰富的技术储备,给了马自达十足的信心。这种模式摒弃了 “外资技术输入” 的老路,形成了 “中国技术 + 国际品牌” 的反向输出模式。

但即便技术配置出色,EZ - 6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却欠佳。2024 年 12 月,其销量仅 1017 辆,远不及大众 ID.7 和比亚迪汉。EZ - 6 销量低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用户认知偏差,消费者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化能力仍存疑虑,尽管 EZ - 6 借助长安技术补齐了智能化短板,但品牌溢价不足,难以吸引消费者。二是竞争环境激烈,自主品牌在价格和配置上优势明显,比如深蓝 SL03 起售价更低,高阶智驾功能普及率更高,极大压缩了 EZ - 6 的市场空间。

面对国内市场困境,长安马自达开始战略转型,将目光投向海外。长安马自达南京工厂具备高度自动化的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工艺,结合先进的数字化质检系统和管理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精准管控。工厂还整合了博世、宁德时代等全球顶级供应商资源,构建起从三电系统到智能网联技术的全链条保障体系,为 MAZDA6e 的全球竞争力筑牢基础。在本土化适配方面,针对欧洲市场,MAZDA6e 升级了 9 安全气囊和 2000Mpa 高强度钢车身;东南亚版本则增加电池热管理模块,并调整了命名体系。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社长毛笼胜弘表示:“未来,我们将和长安马自达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加大投资,不断增强本土化研发能力。2025 年,我们将推出全新 SUV 车型,今后还会不断拓展产品阵容,开发并推出第 3 款、第 4 款新能源车型。我们希望,从南京工厂驶向世界舞台的新能源车型能够成为全球市场用户心中的闪耀之光,照亮每一个勇于探索的人生旅程。”

实际上,合资车企将发展方向转向海外市场,长安马自达并非个例。2024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连续多月超过 50%,2025 年将继续跨越 “油电平分” 的新节点;2024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达 65.2% 。这一趋势反映出合资车企面临的共同难题:电动化进程缓慢、智能化发展滞后、成本控制能力不足。此时,海外市场成为合资品牌的希望所在。2024 年欧盟新能源车市场持续增长,但本土车企产能不足,为中国制造提供了机会窗口。泰国、印尼等国对进口电动车实施关税减免政策,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年增速超 40% 。在此背景下,合资车企探索出两条发展路径。一是技术反哺模式,像长安马自达利用中国产业链研发车型,出口至母品牌优势市场。二是产能协同模式,悦达起亚将盐城工厂改造为全球电动车基地,避开国内与比亚迪的价格战。然而,合资车企的海外突围之路并非坦途,仍面临诸多风险。比如,欧盟、美国等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这会让 MAZDA6e 在欧洲的价格优势消失殆尽。此外,欧洲消费者对 “中国制造” 还存在质量偏见,J.D.Power 调研显示,仅 37% 的欧洲用户愿意考虑中国品牌电动车。

长安马自达 MAZDA6e 的全球化布局,展现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生存策略 —— 以中国产业链为支撑,以全球化市场为发展方向。其成败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命运,还将重塑中外汽车产业的格局。若能在品质管控、本土化运营方面取得突破,这场 “技术反哺” 的尝试或许能成为传统合资模式重焕生机的开端;反之,若陷入路径依赖,可能会在全球化竞争中被淘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特别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车族时代联系。转发内容由原作者承担责任,与车族时代无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