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有超10万人登记成为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

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时间:2024-04-01 14:04 阅读量:18171   

3月28日、29日上午,2024年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分别在广州福山公墓、新塘华侨公墓举行。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了解到,2023年全年,有228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在广州完成了捐献,历年累计已有1519人。同时,已经有10.47万名爱心人士在广州登记成为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捐献数量已经连续多年领先全省。

“大体老师们用身躯架起了一条向死而生的桥梁,沟通了虚与实,用自己无言的身躯协助着每一位医学生感悟人体的奥秘。他们的生命谢幕后,以另一种伟大的形式再次获得延续。”在3月29日上午的活动上,广州医科大学2022级基础医学学生谭思敏在发言中说,“但我深知,大体老师的伟大不仅在于自身,而且在于他们家属不舍却依旧理解、同意亲人的抉择,因此,我们医学生不仅要对大体老师怀有感恩之心,还要感谢他们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广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张青蕾代表市红十字会向献出珍贵生命礼物的遗体捐献者致以深切的缅怀和哀思,并向捐献者家属致以亲切的问候。她表示,目前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公众知晓率仍然较低,捐献的遗体仍然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及科研教学需要。“在此,我们真诚地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发出倡议:遗体捐献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衷心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积极行动起来,支持这项崇高伟大的事业,自愿加入到志愿捐献的队伍中来,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让生命重焕别样的光彩!”

向遗体捐献者献花缅怀。

2023年,广州福山公墓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启用。2023年及以后实现遗体捐献的志愿者姓名将被镌刻于此。广州市红十字会供图

南方医科大学“医鸣警人”志愿服务队表演诗朗诵《生命·礼赞》。

捐献者故事

“祖国处处是青山,我去哪里都可以”

“3年前,我的老头离我而去了。如果他还在的话,今年是85岁。”在3月29日广州市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现场,82岁的刘越英专门朗诵了一首缅怀老伴王德兴的诗。

她告诉记者,老伴年轻时是搞工程的,1964年大学毕业后在海南、湖南工作了30多年。退休后老两口也经常结伴旅游。在孙子出生后,两人曾经到湖北十堰照顾,空闲的时候散步到江边,看见眼前开阔的景象,王德兴有感而发。“我们在那看汉江大桥,桥的两边青山绿水的。他讲:这个环境好啊,祖国处处是青山,我去哪里都可以,我们没有给国家做出什么贡献,不如最后就全身心献给国家……”

一晃眼,20多年过去了,当年才几个月大的孙子也已经成为了让爷爷奶奶引以为傲的大学生。2021年5月初的一天,老两口正在家中看电视,王德兴突发心梗,“本来还在跟我说着话,突然一下子没作声,就倒下去了。救护车10多分钟就来了,还是救不回来。”刘越英说,王老走得急,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话,两人平素也很少刻意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她仍然记得20多年前在汉江江畔的那一次对话。于是,刘越英为王德兴完成了其多年的心愿,王德兴成为了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名大体老师,真正做到了“在最后全身心献给国家”。

“如果谁都不去做,这一块就空白了”

72岁的张卫宏最近几年的生活过得很充实:报老年大学,拍照拍视频,学着玩抖音;游泳跑步拉伸,成为健身房年纪最大的常客;跟团游云南、贵州,和工友到清远、河源赏花,“前段时间我还带着位老大姐坐地铁去香雪,哈,还不错,还找到地儿了。”张卫宏捂着嘴,乐呵得像个孩子。

这和她此前多年的人生截然不同。作为一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母亲,她大部分的时间要守在儿子刘涛身边。儿子两岁多发病,医生曾判定活不过20岁,但在曾任护士的张卫宏的悉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活到了42岁,直到2021年逝世。

在巨大的悲痛中,张老师做出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将儿子的遗体捐献给广州医科大学。“他还在的时候,我们就聊起过这个事。他说,自己一辈子都是被照顾的,经常家里都有志愿者来探视。他希望以后可以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尽管难过不舍,张卫宏深知,重症肌无力还是医学上的难题,每一名捐献者对推进相关研究都至关重要,因此,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的生命在医学事业上得以延续,“毕竟医学生需要大体老师,如果谁都不去做,这一块就空白了。”张卫宏说。

“我也没什么太多遗憾了,现在孩子不在了,我就自己到处去玩。他活着时候就想走遍中国,看电视也喜欢看地理历史类。可是他的身体不允许,只好现在我代他走。我也希望自己开心健康,不要给社会添负担。”张卫宏说,她也已登记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当有一天自己的生命也到了尽头,自己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特别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车族时代联系。转发内容由原作者承担责任,与车族时代无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