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车降价引发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随着博弈加剧,产业加速跨入重塑期。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出清”后的市场将要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也意味着在新的市场格局下,企业需要在成本控制、智能化、创新技术路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持续积累优势,才能在未来市场抢占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市场博弈加剧
近期,受部分新能源头部车企降价,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开始松动。
上海有色网和百川盈孚等多家平台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已经逼近30万元/吨。业内专家认为,得益于上游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下降,电芯成本也随之下降,动力电池的降价似乎已是箭在弦上。“这降低了车企的造车成本,可能让车价‘降温’。”一家大型动力电池生产商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1月,特斯拉大幅调价。随后,众多新能源车企纷纷官宣降价,没有官宣降价的新能源车企也通过充值抵扣、赠送配置保险等形式给予优惠。
2023年初,赛力斯华为合作的问界M5的主打车型售价从28.86万元下调至25.98万元,其他车型也有3万元左右的下调幅度。蔚来开始对2022款ES6和ES8降价,并采取赠送辅助驾驶包、购车新能源补贴等形式在内的一系列促销手段,最高降幅超10万元。
记者走访北京多家新能源直营店发现,降价确实提升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至少30个汽车品牌推出优惠政策,最高优惠超过10万元。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自主品牌借助新能源赛道异军突起,传统车企如一些合资企业等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出现下滑,导致售价发生松动,这也导致国内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市场竞争倒逼车企提质
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场快速发展,但因为市场、消费需求及供应链体系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市场扩张的速度逐渐慢下来,这也使得新能源车领域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各车企都在使尽浑身解数提高市场份额。
截至目前,多家新能源车企交付成绩各不相同。小鹏汽车2月销售数据显示,共交付6010辆,虽然环比增长15%,但与去年2月份相比,销量同比下滑。2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16620辆,同比增长97.5%。
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业内普遍认为其仍将保持增长。东吴证券的研报显示,2月市场普遍恢复但转化率相对偏低,各品牌客流普遍表现较佳。其核心原因包括疫情政策优化,消费信心得到部分修复,加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降价吸引客流。
“降价的空间主要来自车企利润,暂时还没有转嫁给电池厂商。”一家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制造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行业将出现显著的分化趋势,大浪淘沙下,这种洗牌会出清处于劣势的企业。与此同时,车企间的竞争加速将倒逼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选择。
与此同时,专家认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具有巨大的战略空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政策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不断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拥有产品优势,而且供应链相对完善,制造水平和研发水平均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品牌市占率和新能源汽车海外出口大幅提高,已经成为行业的亮点。一方面,我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重要力量。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销量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
哪吒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未来5年,市场广阔、竞争激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新产品开发、核心技术研发、全球市场开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前瞻性布局。”该负责人表示。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汽车消费上,需要引导各地在牌照、充电、通行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脱颖而出”须锻造核心竞争力
受访专家认为,在行业加速“出清”的背景下,市场正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保持竞争力,需要从成本控制、创新技术选择、智能化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层面加速投入,展开角逐,保持新能源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仍然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资深汽车行业专家、上海数策公司首席知识官金永生认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没有建立起规模优势,导致三电系统等重要部件采购成本高,同时在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投入居高不下,加上过度依靠营销等因素使得国内造车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特斯拉等外国车企在研发中采用一体压铸技术,提高零件整合效率,优化流水线设计,压低了成本。再加上大规模生产优势摊平了研发投入,成本优势越发明显。
崔东树说:“这种竞争势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将倒逼国内企业闯过‘降本增效’这一关。”
相比较高的造车成本,国内车企在智能化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但要持续保持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将智能化提升为“下半场”的核心竞争能力。近年来,各大车企在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在内的“智能化”领域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例如比亚迪研发主要投入智能座舱等领域;上汽集团研发支出主要投入电气化、智能化方向;蔚来、小鹏、理想三家车企持续投入自动驾驶技术。
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新能源车企信息化程度仍然不稳定,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方面尚处于跟跑状态。“实现全面智能化尚需时日,未来这将是中国的汽车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领域。”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有专家建议要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变革。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1万台,同比增长99.1%。一方面,我国新能源基础设施技术进步正在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公共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等问题仍然突出。与此同时,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龙头企业进入“换电”赛道,换电、无线充电补能方式有望形成新的市场生态,引发新的技术变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